服装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十篇半岛体育

  服装设计       |      2024-03-06 16:06:59

  半岛体育设计师所设计的服装要赢得市场的认可,那么在服装设计之前,必要的用户研究则不可缺少。不少设计师通常进行服装设计时,将设计完全作为艺术创作来创意,对市场与消费者群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将服装作为设计师自我表达的工具,使得服装与市场产生了脱节。服装是为人而设计,服装设计必须考虑到用户的语义表达诉求,成熟的服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实践时都会对以下问题作出深入思考:服装消费目标人群有哪些?目标人群特点是什么?目标人群对于服装的定位是什么?消费者想要通过着装来表现什么?只有这样多方位的思考,服装设计的目标和价值才能够体现。纵观整个服装史,没有哪位有成就的设计师是在忽视社会风俗和消费者语义表达变化的基础上“闭门造车”而来的,相反,他们都在敏锐把握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和用户着装需求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用设计去满足消费者的表现欲望。布瓦列特迎合新一代改革妇女们的自由追求,将她们从紧身胸衣的噩梦中解救出来,因而成就了“世界第一位时装设计师”的美名;夏奈尔又将女装从男性的审美观中解放出来,追求女装的独立而也成为现代时装史的里程碑;“朋克教母”韦斯特伍德的成名也是迎合了70年代初反主流、反时尚的街头文化发展的需要,他们都是通过对文化和社会心理有敏锐把控的基础上作出的设计反应。服装设计从来不是不顾消费者实际购买需求的艺术创作,优秀的设计师总是能够准确预设消费者的需求期待,感知触手可及的文化现象,将最艺术化的服装面貌与最贴切的用户需要完美结合。

  消费者对于服装的消费通常是消费符号化的服装语义,以此来彰显消费者自我个性和自我身份。服装所传达出来的设计语义能否为消费者和同群体内的其他社会成员所理解便显得至关重要,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定势下,设计理念定位太过超前或者过于晦涩都将不利于服装语义的顺利表达。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很多国际品牌选择进军庞大的中国市场,而它们在中国的战绩却不尽人意,除奢侈品以外,很多国外品牌的销售业绩总是赶超不了本土品牌,虽然那些本土品牌包装的像国外品牌。这种局面的产生并非是单纯消费心理的问题,虽然中国很多大的服装企业也在追赶日韩、欧美的服饰潮流,但是并不是完全的照搬模仿,而是将国外设计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处理,既不会尾随潮流表现平庸,又让顾客踮起脚尖可以触及得到,创造顾客可以接受的新潮与时尚,在潮流与时尚的风潮中把握了中国人所能接受的“度”。消费者在看待服装时有一个期待视域和接受范围,而他们仅会在这一区域内进行选择。这便要求服装设计师们准确拿捏尺度,“高而可攀”是服装设计师设计实践中对消费者时尚需求不错的选择。

  服装是由穿戴者在相应场景中进行个性化展示的重要外在条件,是人与环境和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服装在人的行为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服装的作用既有社会性的又有自然性的。而服装社会性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其各个设计元素和手段所表现的符号和意义上,服装的意义则是通过服装语言表层意义显现出来的,其通过恰当的设计表现达到消费者个人意义和价值的升华。服装设计的表现既要考虑到消费者所处文化语境下文化的认知度,还要将消费者置于整个大的空间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信息对接,使服装表现能充分促成其语义的生成和环境信息的匹配。例如宴会的正装的设计和选择,即是着装者本人身份、品位和文化修养的体现,又是对不同参会者的尊重,以及整个会场的气氛呼应,都是通过设计表现来促成宴会的和谐。优秀的服装设计有一种气质,人们可以轻易嗅出她的名字,古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形写神的服装设计显然更加高明。

  极简主义(Minimalism)最初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是一种以追求简单到极致的艺术理念,在风格上倡导简洁,在方式上崇尚简约。著名设计师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即是多”的理论,开创了极简主义设计应用的先河。在那个众多主义涌现,不同流派频发的相互碰撞时代,极简主义应运而生,是现代艺术思想的终结,也是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发端。它代表了一种新的艺术态度,时尚标志和文化倾向,其在建筑、绘画、雕塑和服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它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而后慢慢淡出大众视线世纪,特别是近些年来,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整个社会、经济和文明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展的迅猛、节奏的加快、环境的嘈杂,让人们感到压抑和烦躁。受此影响,人们开始向往自然、追求单纯、崇尚洁净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为了顺应这种价值取向,极简主义的新兴恰到时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极简主义意味着将设计思维返璞归真,正渐渐成为大众选择的主流趋势。极简主义设计,即指在设计构思到最终以产品面向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都注重造型简洁、色彩清新、材料纯粹等要素的相互契合,通过看似简单而不单调的简约设计表现,来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服装设计作为人类必需品衣食住行的首选,便是一个造物过程,设计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极简主义服装设计的再思考,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新的启示,诞生在中国的时尚女装品牌“例外”的设计就是践行极简主义的成功典范。

  极简主义服装设计的本质是注重“质”的设计实践。质,在此包含了“实质”和“品质”两层含义。实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必然固有的性质,也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实际属性。服装之所以是服装,它自身固有的最充分的表现即是为了人遮蔽风寒的穿着。穿着的自如、自在、自足是服装设计最根本的意图。品质对于服装而言是指其满足消费者实质之外所具有的功能:个性识别、技术含量、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等。品质是品牌的灵魂。“例外”品牌女装设计就是依托于稳定的产品质量,塑造了稳固的品质形象,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极简主义服装设计是设计师高度抽象概括的产物,也是深思熟虑取舍的结果。回归事物原本,表达实质、追求品质是设计师的最高理念。无论是形式语言,还是审美情趣,极简主义服装设计超越复杂,保留纯粹。这种设计观念不单纯是一种设计方法,而是在新形势下,对自然与人类共生共荣关系的再审视。以极少的选取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保证品质追求,是当今社会大众群体对保护环境意识的再觉醒。极简主义服装设计的本质在于“师法自然”的思想,人文关怀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极简”作为一个潮流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风格和形式的变化,更是一种设计策略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提倡。

  “例外”女装,品牌和反转英文“EXCEPTION”标志一出场,即引得人们与初次相见似的好奇。当中国国家主席携夫人首次出访俄罗斯踏出机舱的那一刻,身着“例外”女装的大方得体,成为聚焦的闪光点。而当人们后来了解得知,“例外”品牌是在1996年创立时,更是尤为惊讶。在那个年代许多外国人心目中,中国服装是低价劳动力的来源,是知名大牌的代工,而此时眼前的“例外”,真是一个例外,这一个中国品牌游走于国际时尚圈的“边缘”,体现了东方女性的素雅韵味。“例外”女装的设计核心思想是为“创造和传播基于东方哲学的当代生活艺术”,秉承中国本土文化的原创精神,凝聚注重精神追求的价值,结合都市女性审美的情趣,设计出简而含蓄、舒而适用时尚品牌。用“例外”创始人马可女士的话来说,就是“我仅仅是通过现实的时空去表达我心目中那个趋于完美和纯净的境界——让我们回归本源的自由方式”。“例外”品牌女装设计,体现在极简主义理念下的推崇洗练的款式造型、雅致的色彩搭配和纯粹的材料选取三大要素。服装的造型款式,是由外部轮廓和部件细节构成,是设计变化的基础。外部轮廓形成了服装的线条,并直接决定了款式的流行与否;部件细节的处理在领型、袖型和口袋等细微变化的差异程度,正如俗语所说“细节决定成败”,可见细节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例外”女装设计运用最简洁的外部轮廓,让消费者从中感受到穿着的放松和自信。设计从整体性上把握部件细节的关系,结合精致和雅致变化构成最纯粹的样式,达到“添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有机组合。这种设计需要设计师具有较强的概括、取舍的功底和极致的审美素养。色彩搭配是服装设计中最为醒目的一部分,最易表达情趣和情怀。雅致的色彩搭配是极简主义的风格体现。色彩从文化角度和精神层面上被当做人们心灵和感情的投射。人类所感知到的色彩现象,都是由色相、明度和纯度三属性构成。“例外”女装设计师惯用经典的“无彩色”黑、白、灰为主导,辅以茶绿色、橙黄色、浅咖色等“有彩色”相互对撞,搭配出极具东方韵味的色调关系,给人们一种清净、淡雅的视觉享受。材料对设计师而言,既是可视可触的物质存在,也是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的载体。材料在服装设计中又称面料,是人的第二层皮肤。选择材料的原则是符合穿着的舒适度和功能的实质需求。一个知名品牌品质的基础是选采天然材质和环保面料,这也是极简主义服装设计的重点。“例外”女装设计的材质选择基于舒适、可体、健康的要求,常用棉、麻、丝这些肌理鲜明、质感亲肤、光泽温润的材质。尤为可喜的是“例外”研发出了一种名为针毛的面料,用针将棉绒插到布面中,表现出特有的山水画的意味。如此同时,例外设计师还从材料自身的生产过程中,选用低能耗、少污染、易加工等特点的新型面料。“例外”品牌女装设计安于简洁、崇尚雅致、追求纯粹,这种蕴含了节制、理性、贴切知心直指本源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在一定意义上浸润着东方哲学思想形成了独有的中国风格。它从本土走向世界,也由小众逐渐在更大范围内流行,并成为一新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值得可喜可贺。

  当下,我们进入了一个交织着多重复杂性的社会,在新的背景下,极简主义成为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后在精神世界里寻找到慰籍的一片绿洲。艺术家陈道明曾说:“世间万物由简入繁走到今天,该由繁至简了”。是的,时尚也是如此。服装设计师应该有所担当,采用什么理念,采取什么主张也是摆在设计师和服装产业面前的问题,极简主义给予了正确答案,“例外”女装设计也交出了满意答卷。半个世纪以来,虽然极简主义之于设计起起落落,但今日重新回归,也让我们再思考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如今的服装设计与世界发展趋势宏观上方向一致,极简主义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具有时尚引领作用。真正的设计价值如何体现,让设计师对极简主义有了更深层更清晰的认识,对此极简主义的设计探索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和推动。

  1.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服装消费心理是指服装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处置服装产品以及服务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也可以称之为服装消费者心理。服装消费心理是服装消费者在选择服装产品和服装产品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是引导、激发、推进服装消费者是否发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可以说,服装消费心理决定着服装消费者的最终消费行为,分析、了解、预估服装消费心理,对服装设计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的创意显然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体现在服装消费活动过程中就会因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消费心理。一般情况下,服装消费者会尽可能避免与自我审美意识不一致的服装产品,尽管服装消费者知道,自己的审美意识或许不是大众审美,但这并不影响其对自我审美意识的肯定,并遵循这种审美意识进行服装消费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是服装设计的创意基础,也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服装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风格需求。当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服装设计创意也有必要随之发生变化,并在可能的消费预期中实现消费者在消费心理上的先期接受。

  从过去“贵的就是好的”到现在“适合的才是好的”,其实是一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任何服装产品都有一个对市场和产品本身的定位过程,这个定位包括对产品价格和产品价值的先期预估,并根据预估对产品进行整体整合、包装以及推广,当服装产品的创新比较强的时候,其引起的消费心理自然也表现得比较强,相反则表现得比较弱。在服装设计创意中,服装产品的色彩、款式、面料、做工、版型以及服装产品的搭配效果和实用效果是构成服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地位、等级以及社会分层的设置界限,让更多不同层次、不同追求、不同环境、不同背景的消费者在流行趋势的影响下表现出选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因此服装设计创意有必要从促进服装消费者在具体的服装产品消费过程中相互渲染和相互重合入手,进而在产品流行趋势上达到消费者在消费心理的认同。

  服装设计创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丰富服装设计的内涵手段。需要强调的是,在丰富服装设计内涵的过程中,服装设计创意必须更多地从服装产品消费的角度入手,让服装产品消费成为服装设计创意的核心。正如服装设计师大卫奥格威所言:我们的目的是销售,否则便不应该有产品。这一口号应成为服装产品创意的圭臬。现代社会,服装消费者因个性特征的不同,其消费认识、消费观念乃至消费心理自然就会不同,服装产品能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无疑是服装产品能否实现销售的关键。只有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研究,服装设计创意才有可能更好地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相吻合,也才能使服装产品更加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进而通过服装销售、服务等环节的联动达成服装产品的最终消费。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服装设计创新都需要来自于市场的最终检验,很多时候服装设计创新很有特点,但消费者似乎并不愿意买单;而有的时候服装设计创新好像没有什么特点,但消费者却蜂拥而至。这其实是服装设计者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强弱所决定的,有的创意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由于创意得当,就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换句话说,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可以为确定服装设计创意提供更好的表现方式和创意方向。

  确切的说,服装设计创意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商业行为,或者说是一种集产品功利性和消费实用性于一体的经济行为,其最终的设计创意目的无疑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同质化的市场上,通过服装设计上的创新与变革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进而在服装设计的创意上诱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换个角度看,为了更好地增强服装产品以及服装产品企业的市场知名度,激发服装消费者在认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之后,通过服装设计创意来更进一步增加其购买欲望,服装设计创意不仅仅体现为一种服装设计上的技术革命,而且诱发服装消费最终完成的主要诱因。正如美国著名设计师麦尔文森特所言:服装设计创意是把消费者引向服装企业及其服装产品的桥梁,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服装产品和服装企业。

  消费者在进行服装消费时,对服装产品的色彩、面料、款式以及造型关注的人群数约占74%,对于进入服装实体店铺的消费者而言,对产品的接受进度依次是远看色、近看款,之后是摸面料、看造型。由此可见,服装设计中色彩、面料、款式与造型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是服装产品以及服装产品企业服装结构丰富和完善的最好展示。不同的色彩、面料、款式与造型创意结构有着不同的消费情感注入和消费趋势诱导。从传统的服装结构样式演变,发展到如今,服装设计创意无不以色彩、面料、款式与造型的变化诉求作为创意支撑点,其创意结构不局限于任何一种特定的结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服装设计的结构上也体现的最为明显。可以说,独特的服装设计创意可以更为充分地表现服装设计者的设计灵感。也正是基于此,服装设计创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服装结构上的成熟,它带来的是服装独特的现代质感。在今天的服装消费市场上,服装结构创意是服装企业的服装品牌基础,只有当服装有了品牌的感召力,才有可能吸引消费者并激发其购买欲望,进而促进服装产品的最终销售。

  设计实践证明,无论是偶发性设计还是目标性设计都需要在设计之前尽可能多地收集设计人员需要的设计素材,这些素材包括自然生态素材、历史民族素材、文化艺术素材等,在进入设计创作阶段,依旧需要不同的设计素材进入到设计创意中来。收集与设计有关的素材资料是服装设计不可或缺的设计环节,也是获得设计构思创新启迪的必要手段,这一过程无疑是服装设计的文化创意过程。从服装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穿着需要开始,服装的消费卖点更多地体现为消费者对于服装的设计理念和增值服务的认同,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服装文化的认同,它满足于消费者的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双重需求。在服装品牌的消费过程中,最具有竞争力的服装品牌优势就是文化创意优势,如果服装设计能够立足于本土文化,同时注重结合国际化的服装流行目光,充分运用不同的文化元素来传达设计风格和创意理念,显然更有助于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取舍。

  把握流行趋势、引导时尚是服装设计创意的主题半岛体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服装设计更多地表现为服装的艺术审美价值设计,而消费者的服装认同乃至服装消费,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服装的艺术感召力。无论是服装造型中的新形态、新结构;还是穿着形式中的新搭配、新变化;抑或是服装材料中的新处理、服装色彩中的新效果,服装设计创意更多传递给消费者的是如何用更为合理的创意手法和表现形式来展现服装产品的流行意识和时尚意识,需要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创意中吸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元素,并通过服装产品来展示出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服装流行与时尚的趋势,在带给消费者艺术享受的同时,带给消费者更有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启示。让消费者真实地感受到这种创意背后的审美内涵,进而达到吸引和感染消费者的目的。服装设计创意对审美的需求,一旦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就会在现实流行中产生新的流行内容,继而带动和促进服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应该肯定,优秀的服装设计创意能够从深层次激发消费者的服装消费兴趣,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中,认识、认知以及认同服装设计创意的含义,并乐于根据服装产品的设计创意含义去进行服装产品的最终消费。

  后现代设计中大量地引用对立修饰法、讽刺和隐喻的手法来进行设计,纵观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它们以幽默、叛逆、奇思妙想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品味高尚、严谨得几近刻板的现代主义设计相比,后现代设计充分表达了青年人的年轻与灵动。叛逆的、游戏的,甚至有些颓废和放荡的各种后现代主义风格如瀑布般涌入我们的生活。

  “后”即反的意思,表示对现代艺术的反叛。后现代艺术的几项艺术活动有:大地主义、表演艺术、概念艺术、过程艺术。通过这些后现代的艺术活动,可以感觉到后现代的艺术特征是装饰及情感特征。

  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最有力的武器,强调运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感受。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对于古代希腊、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融合运用。

  后现代艺术另一典型特征为情感艺术,将诗意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人的情感问题。这些设计是人与设计产品亲切、自由的对线如一些透明、镂空的后现代内衣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人的适穿性问题和感觉问题,既体现了功能性又解决了人的情感性。后现代设计是针对过分强调功能而使生活变成了一种机器运转般毫无感彩的动作而引发的一种设计倾向。穿衣不仅仅是一个遮体的过程,更是一种气氛:环境、服装、的颜色和搭配,包括配件的运用,让我们感受气氛、感受存在的意义,从而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等。

  受“后现代艺术”的影响,服装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变革。一些过去被视为“另类、不合理”的设计概念也被运用、导入服装设计中,表现出“冲突性结合”、“零乱破碎感”等逆向思维。后现代服装设计的显著特点就是反现代主义,反传统主义,否定了理性和经验的时装设计,抛弃了比例、人体、协调、线形等基本要素,甚至还抛弃了时空的深度模式,不考虑历史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历史的式样尽可以与现代式样“混搭”。甚至也不考虑季节性,可以将非常厚的面料(裘皮)和非常薄(纱)的“混搭”。后现代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主要有:

  1.反传统的后现代服装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入日常生活,使每天的生活不再像法官提审犯人一样严肃刻板。服装设计大师川久保玲和三本耀司抛弃西欧传统的西服美学,摈弃裁剪缝制构成的严谨美,时装可以使用撕碎、补丁、开绽、破口、翻里、反规则的边线、褶皱、卷曲、披挂、打结、像穿走了形、左右不对称等手法构成。利用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相结合的手法,使服装更具人性化、个性化。在面料使用上有孔的、皱巴的、水洗的、手搓的、初看像破烂但实际相当精美的纺织品。色彩专门用纯单色或无变化色。这种破烂式与英国伦敦服装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一个不体面、破坏性的朋克摇滚设计师)的设计观点十分相似。维维安·韦斯特伍德是朋克之母,在她的时装会中不仅服装设计的轻松自然、富有个性,而且模特在表演时体现的诙谐幽默也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自然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轻松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了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再次感受童贞和无拘无束的快乐。另外,后现代嬉皮士风格也体现了青年人对现实的反叛精神。嬉皮士装发源于美国西雅图的摇滚音乐,受到青年一代的欢迎,颓废时装就是从舞台装演变而来的,1995年日本青年一代流行的“皮塔t恤衫”、“露肚脐装”也说明颓废装已经开始流行;在当时流行的所谓吉垃吉风貌,具有“颓废、消沉、低落、散漫”等意义,甚至“吉垃吉”这个词语就产生于青年人的俚语。嬉皮士风格可以是摇滚演员穿着工装和长筒靴站在舞台上狂歌劲舞,特别让人觉的有生活气息。反传统主义还表现在内衣稍作修改或基本不改式样就作为外衣穿着。如 1998年春夏季推出了非古典式样的外穿内衣,透明镂空、粗犷返朴、旧物再利用,重新加工,拼凑制成新的服装,服装上留下大量未完成的痕迹,表达出自然的、朴实的生活态度。反传统主义还表现在解构主义现象,在原款式的基础上,将衣片进行不同部位、形状的分割,然后在分割的基础上又进行组合,使服装结构具有耳目一新的特色。1986年秋冬服装设计大师戈尔捷的作品大胆尝试不同面料的相互组合,则是一种结构主义设计的运用。

  2.新装饰主义的后现代服装设计。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大批量、规格化、缺乏人性的设计产品大量出现,人情味感觉的工艺装饰服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1996年出现的新装饰主义强调手工艺的处理方法,利用印染、刺绣图案、玻璃串珠、人造水晶、金属亮片、流苏缘饰、层叠抽褶等方法设计。例如服装设计师1998年渡边纯弥的作品运用悬垂、打褶构成的浪漫的装饰主义,用经过特殊化学处理的印度棉面料,形成纯白的礼服,头部罩纯棉透明面纱,表现纯洁俏丽的美感。新装饰主义还强调复杂的洛可可主义,利用蕾丝、层叠抽褶来加强服装的浪漫情调。

  后现代艺术影响了一批年轻人,后现代设计并非设计师孤独的尝试。受后现代艺术影响的年轻人当然也要在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衣服。市场给了设计师最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师的名望也是利润的来源。当六七十年代波普风格、朋克风格兴起时,市场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设计师也迅速的为这群新人类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而大胆地进行各种后现代主义设计尝试,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设计突破功能主义的束缚的发展。市场与设计师相互依赖。

  【摘 要】本文从拼接法在服装设计中的\用为切入点,从古代拼接法的应用和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拼接法为设计思想中总结和探索其特点,分析其中的特点,并且将侧重点放在研究拼接手段的设计和创新应用,对将来的实践和设计思路做准备。【关键词】服装设计;拼接法;应用 一、研究意义当今社会,拼接的意义就是在电影中出现的从各家各户找到的碎步拼接而成的“百家衣”。不管是任何种族,不管西方还是东方半岛体育,这种设计方式已经被人们得到广泛并且深远的运用。后来,设计师们运用拼接理念和工艺设计服装的时候,将他的材料扩大范围,甚至发现了含有较高科技的非传统服装的材料,在这些是庄重,将塑料、模板、皮革等非防止性的材料进行延伸,所以,拼接技法以及不只是局限在狭义的布料范围内,这种方法已经上升为一种新型设计理念。二、“拼接”的定义拼接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和装饰现象。常见的拼接形式是将颜色相异或者相同、不规则或规则的材料以及面料进行粘贴缝合连接,给人斑斓多彩的服装艺术效果。这种设计形势不仅在古代出现,而且在现代也未消失。在我国,从隋唐时期开始,从宫廷到民间,从接头到时尚圈,从高级服装到传统服装都非常常见;并且这种设计方式渗入到各种领域,成为当前社会越来越流行的艺术形式。三、服装设计中“拼接”的特点1.功能性 拼接的功能性就是在服装设计中加入的拼接的方法。针对服装的不同部位来讲,主要是应用局部的拼接方法。例如前襟、袖口、关节、底摆以及经常被污染或者磨损的部位。这种拼接的目的是为了让服装耐脏耐穿,在中国已经由来已久。后来这种拼接形式演变成在功能性的前提下加装饰性的拼接。2.装饰性拼接的装饰性首先是为了人们在感官以及视觉上考虑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实用的。这种拼接的形式多以大部分或者整件的服装面料拼接而成。例如,传统服装中水田衣、百家衣以及僧人的服装等都是用拼接形式。另外,僧人的服装在拼接和色彩搭配的时候为了增强整体性,都有一定规律性,给人感觉庄严稳重。这两种服装都给人很夸张的视觉和印象。并且给人感觉随意性和偶然性增强,活泼感加强。所以,加入拼接方式和色彩搭配都遵循一定规律,最后的效果会给人协调半岛体育、均衡以及稳重的感觉。四、服装设计中“拼接”的风格体现1.民族风这里的民族风是泛指将民间或者民族的图案、传统色彩等形式和特征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形成某一种风格。之所以将拼接方式使用在具有民族风的服装里,是因为它与拼接的特点密不可分。民间出现了民族风的服装,这种服装时拼接的形式是不谋而合的。民族风的服装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色彩和面料的搭配方式。2.嬉皮风嬉皮风给人的感觉是流浪、反叛、外表破碎、倡导和平、形式多变、哇色彩鲜艳的和大众主体潮流的风格相反的年轻人形象。20世纪60年代至今,欧美一些国家中嬉皮风在艺术领域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嬉皮士收到远东宗教实践和形而上学以及图腾文化的影响,其中的波西米亚风格也运用到多种拼接方式的色彩变化以及工艺技巧。3.小丑风格在小丑风格的形象在拼接工艺上将,就是用菱形或者正方形的布为主,但是很少出现不规则或者三角形图案。从颜色上来讲,用不同彩表现方式组合来表现不同的主题。一般的小丑服装的色彩类型是以灰色、黑色为主要色调,并不搭配别的颜色,用来表现小丑的邪恶、孤独以及忧郁感,这也代表了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心不被人们认同的感觉。4.解构主义解构从字面意思上是分开、解开、构成的意思。解开以后再加以重构。这个意义正和拼接的概念有相近之处。解构方法在实际意义上讲,是分解和破坏传统的结构。服装中的解构方法有着人文和禅宗主义的氛围,因为断裂、跳跃、组合、分隔以及拼接等形式结构上的冲突和矛盾,这种感觉让服装显得神秘和深厚。解构形式在拼接服装中看起来像是目的和手段的联系。但是解构形式更加具有精神力量,更加概念化,它可以反映出反传统的一种自觉性。五、“拼接”工艺上的创新5.1 针法创新服装中拼接的形式在颜色或者材料上内容比较复杂。例如图案不同,颜色的多样化,就是可以根据图案和颜色的搭配加上整体的效果来选择具有创意性的阵法运用到服装设计中。而且针法会根据材料的不同而不同,在工艺和连接方式上会更加具有多样性。5.2 加装饰拼接装饰性拼接在服装设计中较为重要。例如窗帘是将面积较大的不了在木棍或者铁丝上固定。原本只是面料之间,布之间的关系,现在演变成装饰和不了之间的关系,并且连接的方式就是装饰。在服装设计中可以利用线迹或者绳子等装饰物。整体风格由拼接布料和装饰线决定的,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运用废物利用的方式,将现存的不了加以改造,将装饰线改变就可以改变整件作品的风格。与图案结合的拼接服装设计中将拼接工艺和图案相结合,这需要设计师有着较高的审美。现代的服装设计在装饰时运用图案的时候大多数都采用印染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方便快捷,在图案的选择上也是省力省时的。现代的服装设计很少有用传统拼接方式的图案进行设计的。但是当今服装中新材料的运用为拼接设计带来新的机会。因为拼接方式和材料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但是图案一般是具有历史渊源和个性化的。结论对于服装设计中的拼接方式这个研究只是开始,它其中包含的意义会让我继续去探寻。笔者希望会运用零碎的物体加以缝补给孩子和长辈祈福,笔者也希望经济发展迅速的当前社会可以将越来越多的拼接工艺加以运用。将来越来越多的优秀设计师来关注拼接设计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成为服装设计的灵魂,并且将这种方式发扬光大。这就是本文的创作目的和祈愿。【参考文献】[1] 袁仄主编.中国服装史[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2] 龚正嘉撰文,刘建明等摄影.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节庆[M].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3] 常沙娜主编,中国纺织服饰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过去数十年是科技领导生活,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处在这个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却越来越多。而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成为影响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绿色、环保等生态理念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服装设计领域,绿色设计也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渴望尝试的设计主题。基于生态理念下的服装设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受到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生态理念下的服装设计的关键就在于“生态”二字,就是在服装的设计阶段就能够充分考虑到将生态环保与服装设计结合起来,以此来实现有效节约资源、预防环境污染的目的。这种绿色服装设计理念起源于上世纪末的欧美国家,它展现了设计师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将自己的自然主义诉求注入到服装设计实务中来,进而实现艺术审美与生态观念的结合,体现设计师自身的人文关怀。因此,机遇生态理念下的服装设计同时具有产品实用和生态环保这双重的物质和精神属性。当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问题越来越关注,绿色服装设计也呈现一种繁荣的发展趋势。

  生态理念主导下的服装设计的应用表现也需要结合绿色生态理念与服装设计实务等内容,达到生态理念与产品相互衬托的目的。具体来说,基于生态理念下的服装设计的英勇表现,主要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选择适合的面料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面料的舒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成败。生态化的绿色服装设计要求在选择面料时要选择生态环保面料,例如要选择天然动植物纤维制品,避免有过多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品成分的纤维面料。环保面料必须是达到我国纺织品质量检测标准的。此外,还应该杜绝用珍惜动物皮毛等作为衣服成衣材料,在面料选择方面体现设计师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追求健康无害的思路。还要注意所选择面料能够实现循环利用,要尽最大可能减少衣服产品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

  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加快以及现代人不断提高的思想文化水平,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等理念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对服装设计的人性化关注,就应该更加注重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内容的自然属性和健康属性。自然主义的服装设计风格也是时展的潮流表现。它以大自然为灵感,要展现服装产品带给人们的那种如大自然一般的朴素、质朴的风格。这种简约自然的服装设计风格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服装的外观,在追求设计感的基础上回归到自然设计风格,不再过分强调夸张的造型灯,用色也与大自然更加接近,给人以清新、明亮之感。其次,服装设计领域的生态理念主题展现,除了基本的绿色环保概念之外,它还体现了自然、简约的思想。尤其是在当前人们越来越追求简约生活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大环境下,绿色服装设计也应该努力做到反复归真,化繁为简,从繁复、奢靡走向简约自然。所谓“以少为美”也体现了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即加强对服装功能性的重视,而减少服装的装饰性,让一件衣服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衣着舒适、轻松等功能的需求。此外,还应该具体增强服装的功能性,能够实现一衣多穿的目的。这种简约、自然的服装设计风格也是从功能目的方面来体现绿色生态理念。

  当前,从现代人的生存发展角度来看,生态理念也表现为一种回归质朴生活、加强资源节约的生活方式。这种绿色服装设计又被称为“贫穷化服装设计”。所谓贫穷化服装设计就是通过“槛褛”设计来体现设计师节约社会资源、回归生活本质的态度和思想。这也是一种删繁就简的设计方式,刻意通过简单的设计风格来让人们能够重新来观察和认识生活的本质。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时尚理念产生一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节约、高效的生活方式。很长一段时间里流行的“改造旧衣服”活动就是这种设计思路的体现。在追求简朴、节约的同时,也注意到服装设计的质感,这是一种区别于所谓的奢靡设计形体的新的具有活力和生机的生态化设计理念。总而言之,基于生态理念下的服装设计的根本要求就是能够让服装设计实务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识这种绿色生态的生活理念。绿色服装设计是未来服装设计领域持续发展的一股新浪潮,需要不断加强对生态化的绿色服装设计的探索和研究。

  「1]康延芳.基于生态时代的绿色服装设计初探「J].中国一东盟博览.2013(。4)

  「2]陈凌云.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叫

  「3]程丽琴.生态文明时代下的绿色服装设计分析[J].人民论坛.2015(33)

  「4]邓海娟.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现代服装设计[J].辽宁丝绸.2013(01)

  论文摘要: 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而树立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是服装教育目前要重点,然而,我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内容和观念普遍滞后,服装设计信息不发达、不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缺乏国际竞争力。

  当前,中国传统的一些服装样式依旧在世界服装界享有盛誉,但是,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服装设计师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很多学院还一直沿用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个性,实践能力欠缺,而法国esmod、美国fit、意大利佛罗伦萨学院服装系、香港理工大学等四个世界上著名的服装院校每年都要根据时代要求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从而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求创新、懂管理并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服装设计人才。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而树立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是服装教育目前要重点,强调的两个方面。

  首先,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及培养目标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凸现高等教育特色,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有些院系不管软硬件条件是否达标就纷纷开设这个专业,良莠不齐,各个院校起点和目标差别大。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向类似于纯艺术类专业教育,注重设计表现,忽略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导致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不相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综合型复合人才。但是,国内高校服装设计教育观念在形式上过于传统和保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现代个性,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行多元教学模式培养的教育观念。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声、色并茂的学科,应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大家名作,多了解各品牌时装会的动向和流行趋势,从而加深记忆的深度和持久度,才能挖掘出学生内心的一些设计灵感,进行更好的设计创作。仅满足于简单技能的操作培养,缺少艺术审美和创造性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设计作品缺乏感人的力量、艺术情感、设计意义上的美质内涵。与之共存的是某些院校用培养艺术家的方法来教育设计人才,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严重脱节,往往眼高手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仅要显示其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艺的制约。有些设计意图的超前被制作设备的未完备所制约。鉴于这样的差别,采用一成不变 教育模式对待艺术教育和服装设计教育是不合理的。也造成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尴尬现象。违背了高等服装设计教育的初衷,其设计理念跟不上时展变化。

  同时,服装设计艺术是实用美学的艺术和科学相统一。如服装设计专业,除学习服装材料、服装色彩和服装造型设计课程外,应开设美学教育和艺术欣赏教育课程,培养设计者的美感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主要专业课程不仅仅在于材料、色彩和造型的学习,还应开设相关选修课,如诗歌、音乐、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强的相关课程,使其有充分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让设计作品充满着艺术的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其次,我国服装设计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时代个性,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行多元教学模式培养的教育观念半岛体育。服装设计教学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教学外,应该创造个性环境,有效地结合学生个性设立创造性的课题或知识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范式。创新是设计教学的生命力,是国际服装设计发展的趋势和人才标准培养要求。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课程应从国际标准的角度来衡量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成就。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积极进行设计创新,培养国际通用设计人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强调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核心能力培养,创建以重视学生产品(非作品)设计、实践与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专业课程与市场脱节的传统教学理念,拓宽社会急需知识层次课程,培养学生市场意识、信息收集、市场开发能力,将设计作品转化为市场需要的竞争产品。梯形教学模式正是以注重学生产品(非作品)设计、实践与市场运作为主体的层次相连呈互动结构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市场调查、设计、制版、制作等各门课的每个环节,加强了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能力训练。主题设计导入产品设计改变原来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课程设置,确立一种课程内在的互动联系,因为,服装设计并非是画出设计效果图就完成整体设计,设计者应了解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的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对于服装设计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是设计的开始。服装设计产品不是停留在纸面效果的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美术作品,最终应以服装作品的形式出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将绘画作品转换为服装作品需在设计效果图基础上,经制版、制作使之成为服装设计作品。这才是服装设计的最终过程。

  现代设计领域里的绿色设计GD(Green・Design),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ED(Ecological・Design)。“绿色”的意义包括了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三个方面,它的核心是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的承载能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平衡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它的产生是建立在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的基础上,体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是人们在肆意破坏环境并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的一种觉醒,也是人类为保证自己的后代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因此,服装绿色设计不仅仅是反映在技术层面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观念上的变革。

  因此,对于“绿色服装”而言,材料的绿色程度是首要的,对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产品的使用条件和性能,而且必须了解材料对环境及对穿用健康的影响,开发无污染的、无毒的、可回收利用的、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生态纺织品,是实现“绿色服装”的关健问题。这无疑给服装的设计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初期要充分考虑其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再利用的结构工艺性等。并在服装制造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和管理,要求全面控制整个生产环节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达到追求服装美好、自然、和谐、舒适、健康的设计穿着效果。

  还有更重的一点是推行服装的绿色包装设计。选用易处理、可回收重新利用或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如可降解的纸和可回收的维纶、丙维膜等材料包装服装产品。服装的材料成分、材料对环境影响值、材料降解周期、人工降解周期与方法,服装在制造、销售、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值,亦应成为人们注意的重要问题。

  在未来的服装领域,要实现绿色服装,重要的是设计师们将以下三种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设计中过度商业化倾向是成为人们浪费资源,肆意消费的重要介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出现的简约主义设计风格,就旗帜鲜明地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珍视自然资源,减少对材料资源及能源的需求,提倡节约。在服装设计中采取小即是美、少即是美的设计美学,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创造思维时必须从最简单的前提出发,用最为概括、提炼、准确的设计语言来追求服装的美感,追求以少胜多,以小胜大,以较少的参与因素来追求整体审美力量,尊重服装本身即实在的物质内容,把产品造型简化至极致,去掉空洞多余的形式半岛体育,强调以最低限度的素材发挥最大的效益.以表现简洁、合理、机能的服装风格。

  环保主义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设计师对材料的运用上,如何使被淘汰废弃物再生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污染,积极开发和使用环保材料,是环保主义设计风格的追求目标。上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利用生物技术、生物基因技术实现新素材的开发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如英国Couktaulds公司开发的Tencel,美国利用生物遗传技术培育出的彩色生态棉。另外,还有许多利用植物纤维如阔叶速生林、香蕉叶、剑麻、甘蔗、菠萝、亚麻、苎麻等制成的面料。这些新型环保材料的开发,为实现绿色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自然主义是绿色设计的另一类风格趋向,突出反映出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梦想回到自然中,与自然融合的生活追求。其设计采用自然、朴素的设计语言,通过对服装物态的重新塑造,如采用非构筑式结构、缠绕式结构、披挂式结构等表现形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人体的自然属性和大自然的恬静之美。

  服装产品的绿色设计并不意味着将现有的设计手法全部,而是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环境属性和健康属性,着重突出关爱环境、关爱健康。在服装绿色设计中,服装造型的空间作为人体的第一层面环境,首先要注重服装与人体的空间处理,无论是西方所推崇的三维立体造型结构,还是东方所崇尚的二维平面造型结构,都应以创造人体感觉舒适、符合人体工学的适度空间为目标,放弃过分强调造型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追求人体自然美的表现。局部造型在单纯、实用、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上寻求变化与创新,重视服装结构的机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设计效果,研究合理卫生的穿着方法,强调服装单品之间的自由搭配。

  服装设计是十字路口的学向,它看似容易,其实却很难掌握。由于许多院校的服装教学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造成了学生只会追求效果图的极致完美的视觉效果,却忽视了打版和缝制工艺。目前,在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向去努力改进。

  提起服装设计艺术,一些从事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往往会对这一提法多少有些轻蔑。因为在他们眼里,服装设计是不入流的,也不能称之为艺术。那么服装设计到底是不是艺术设计呢?其实早在1983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艺术设计协会的有关会议上,就曾对于艺术设计宽广的适用领域进行了表述,服装也也其中,这足以证明在我们这个时代,服装设计就是一门艺术。只是由于一些人把搞服装设计和“裁缝”等同了起来,才导致了服装设计不算艺术门类的偏见存在。

  一个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主体裁剪的课程时遇到的不解和困惑值得我们深思。在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自由创作时,她发现同学们的作业都做得很复杂,往往喜欢用绳子、布条等服装上进行大量缠绕。而且很多同学做出来的衣服根本不能穿,甚至是直接贴在人台上的。对她那件规规矩矩地裁剪并缝合出来的衣服,同学们却直截了当地判定她的作业不会得高分,因为设计太简单,教师不喜欢。最终结果也证明了同学们的预言是正确的,教师对她的作品很不满意。于是她有些搞不明白了,因为她总认为衣服最起码要能穿才可以,那些不能穿的服装设计出来到底有没有意义,服装设计艺术是否真的可以完全脱离生活呢?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内涵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想。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美法则的培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副主任贾京生也曾指出,中国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效果图常常能够高票入围许多服装大赛,可一旦进入成衣评选程序后,他们的作品就往往难觅其踪。究其根本,就在于效果图与成品之间巨大的“落差”。

  这一问题,反映了服装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病。一些长期囚禁于象牙塔内的教师和学生,都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他们崇尚艺术,鄙视技术,不清楚设计与新产品的关系,不关心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现在,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服装设计真正需要的绝不是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设计完美效果图的人才。服装设计教育必须从自我走向受众,从纸面走向成衣,从学校走向市场,从效果图走向产品,培养学生的市场开发能力,以及在服装企业中就职的持久力。

  中国目前的服装设计水平还停留在参考学习模仿国际大师的阶段。设计大师们的作品,那些巴洛克、维多利亚风格的夸张乃至病态的设计,有时住住会造成我们的误读或误导。仿生以及解构,是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手法。然而误解甚至滥用了仿生和解构手法,也往往会导致设计艺术的一些弊端。

  现在,大家头脑里普遍意义上的解构主义仅仅是对结构的分解下重构。解构主义又有人称之后结构主义,通俗地说,大家心目中的解构就是对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东西的分解、重构,有点像分割新组合苹果。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遵循了“形式美感”的原则,但是由于不同的设计师会有不同的想法,自然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为后现代的作品与生活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拿来即艺术,所以这样的方法运用在服装设计中,就是通过消解固有的结构,解除常规的链接方式,使各个部件之间处于一种设计有联系的状态,最后再把凌乱的“零件”自由地拼凑起来。

  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为借鉴对象的仿生,并以这些生物的造型、轮廓、线条、色彩,直接或间接借用到服装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色彩设计上,创造出新颖的服装造型,是仿生服装的重要表现形式。但仿生服装旨在从形式上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美感的视觉审美需求,满足人们追求和谐与舒适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或逼真,就要求这件服装的设计者把握好仿生的度。

  看来,服装的仿生及解构并不只是常规意义上结构的借鉴和重构,还可以是对传统观念、传统材质的仿生和解构,通过各个方向分解重构呈现出设计的艺术概貌,体现丰富多彩、令人遐想的形貌特征。因此,在服装设计中,不断打破旧结构并重新组合,而追求出其不意的效果,背离仿生表现形式和解构主义的初衷,过多不必要的褶皱、悬垂、包缠,或是完全超越常规的面料,人为地把服装外观搞得错综复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给人累赘和混乱的现象。

  服装设计看似艺术创作,却又不完全是艺术的创作;好像只是制作一件生活用品,但又绝非如此简单。它是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结合体,既具有艺术性的形象思维,又具有工程性的逻辑思维。如果将两者截然分开,那么服装设计也就无法存在了。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服装产品,衡量这一产品制造者的能力,甚至将其完全归于艺术范畴,却忽略了服装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在服装纯艺术载体中,艺术服装的最大特点是已经相对剥离了服装日常穿用的概念,这就使得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服装之间产生了适当的审美距离,将服装作为一种独立的美。例如对服装传统意义的解构,设计师背离服装为人所穿的概念,完全从设计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的角度去设计时装,考虑“时装”本身而非与人体发生关系的时装,其形式的构造远远背离了传统的服装结构,甚至都很难再补充称为服装。这种情况下,服装只是可作为纯粹的艺术品或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加以陈设和欣赏。又比如那些反流行的服装,并不将对衣着时尚的创造和体现作为目的,而只是一种艺术追求的表现。此时的服装只是艺术的物态载体,是艺术家通过服装本体形式充分反映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想象和认知。

  对于服装设计而言,艺术设计和工艺结构设计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艺术设计的美感同样需要在服装工艺结构中表达,而工艺结构设计也要借助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具有更丰富的艺术魅力。也就是说,服装设计除了必须具有一般工业产品设计实用性、审美性和经济性之外,还必须适应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使人与服装整体环境协调统一。人们穿着服装时的感觉、材料、技术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构成服装造型的要素。而从保护人体的角度出发,服装设计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关键就在于它必须依附于人体,并遵循人体运动规律而存在。

  因此,服装设计有着明确的设计对象和功用性,设计者在进行构思时,要考虑到服装制作的可操作性与技术性,以及穿着效果。仅仅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来时行构思,只是搞创作,而不是设计。因为服装设计的任务不光要解决设计的美感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使产品符合人的全面要求,以及能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体验。

  总之,服装设计教学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了可喜的成绩,这一新兴专业已为我国服装业输送大批设计骨干。但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观念上的错误倾向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注重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因此,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修正偏差,不断完善,让专业体系的内部环节密切相联,才能使服装设计教学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为服装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当今的世界是个全球化的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国也应该通过对传统服饰的恢复,从而来复兴承载在服饰上的传统文化。如何正确、系统、科学地利用我国服饰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相结合进行再创造,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借助传统服饰文化和艺术的进展进行蜕变和融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结合点,是寻求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发展的一条出路。

  本文以解构主义在服装上的运用为切入点,通过运用中国清代传统服装造型结构及其文化内涵,从而颠覆中国传统服装。利用现代服饰的“形”来表现传统服装的“意”,用传统服饰的“意”来充实现代服饰的“形”。使之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达到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目的。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在清王朝统治的二百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冲击和影响。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顾名思义,有着“分解与构成结构”的意思,解构主义一词是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相对的,可认为是对结构的破坏与重组。简言之,解构主义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就是将服装结构、色彩、图案、材料进行二次的设计。

  对清代服装的结构的解构在构思和创作中,通常包括分解和重组两部分。对服装的分解往往是有目的地撕裂,拆开固有的衣片结构,打散原有的组织形式,通过加入新的设计形式重新组合,拼接,再造,使之呈现全新的款式和造型。例如服装上衣(如图1)运用现代女装原型前片立体裁剪,重叠反复。服装后背(图4)将左肩露出,破坏原有的完整对称性。(图2)上衣前后片利用传统盘扣连接,服装下装保留中国清代传统服装样式。

  将现代裁剪裁片样式和传统服装样式结合表现。服装下部前片运用皇帝衮服样式,后片运用皇帝的黄袍雨衣样式。服装保留传统款式特点,结合现代流行女装,利用清代传统盘扣将前后片连接。袖子左右不对称,袖口纹样做成中国传统龙的鳞片来装饰。

  服装材料的解构方法表现在对服装面料的重新改造,不同材质的面料通过缝合、刺绣、镂空等工艺手法,再重新结合其他材质来表现面料的新外观。在面料上添加相同或者不同的材料,使原有的面料材质做出新颖的效果。

  基于现有面料的基础上进行再构思和再设计,通过对面料的再处理,使其产生区别于原来的异样效果。(如图5)例如:拼接、打褶、抽裥、镶滚、悬垂、叠加等手段将原本平整感的面料产生半立体、具有不同肌理质感的效果,彻底改变原来面料的本性。

  将传统图案和色彩通过重组、分解、重新整合拼接在现代服装中,同时也将不同风格的图案结合,这样图案和色彩可以不用受到传统的限制,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图 6)

  例如,(图7)服装图案灵感来源于皇帝吉服下摆纹样中的下幅寿山江牙,八宝平水。用刺绣的手法作出立体浮雕效果。服装后背龙纹灵感来源于朝褂中的行龙龙头部分,也是用手工刺绣的方法做出立体浮雕效果。

  在当今潮流里,将传统元素结合新的潮流设计突破了新的设计理念,创造出颠覆性的设计。我们要巧妙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进行时尚设计是为我国服装业开拓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探寻中国传统元素与时尚的契合点,寻求中国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出路。运用新思维设计手法对传统服装进行新的演绎,而将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运用到中国传统服装设计中,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李正玉,裴仁淑,张庆惠,南厚先.清代服饰史.萤雪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