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上海时装周作为中国原创设计发展推广的交流平台,历年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设计师和服装品牌竞相发布创新大作。2025年3月31日19:00,上海视觉艺术学院(SIVA)2025届优秀毕业生服装设计作品再次亮相国际发布舞台,于上海时装周800秀创意园区分会场展现。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品秀展主题为“潮核”。潮核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 - 最新版,是浓缩冲突与融合的张力,是时代瞬变的精神原点,蕴含着无限的能量与创造力,引爆关于时尚、艺术与科技的创意革命潮涌时代,核聚梦想!潮向未来,核变新生!
本次毕业作品即以“潮核”为主题,展示出年轻设计师们跃踊迸发的创意。他们以服装为媒介,解构传统潮流的表层符号,重组对时尚的深层思考,探索青年文化中矛盾与共生的美学内核。当这些作品突破设计界限,它的每一寸褶皱,每一道剪裁,皆是年轻灵魂对时代的多维注解,承载着他们对世界的感知与想象。时代新生,核力万丈,让我们看到年轻的作品从生命热力迸发,以炽热灵感,重构着时代新轮廓!
大秀中展出的80套优秀学生作品,出自35位毕业生之手,他们分别来自时尚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方向、针织时装设计方向以及时装﹒针织﹒运动方向。秀演编导由学院时尚表演与推广专业教师承担,同时51位参演模特全部为时尚表演与推广专业在校生。本次展演妆造设计由学院时尚设计与传播专业教师指导。全方位展示了学院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忠诚、卓越、创新、和谐”八字校训引领。秀演中的服装作品以国际化设计视角和多元化的设计创意理念,充分体现出SIVA成衣设计与艺术创意相融合的教学特色,以培养具有设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为目标,体现了教育模式的前瞻性思考、探索与创新。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2005年建校至今,已有二十年,时尚设计学院做为最早建制的学院之一。现有三个专业八个方向。服装与服饰专业下设服装艺术设计、纤维艺术设计、时尚设计与传播、针织时装设计、时装﹒针织﹒运动等5个方向。工艺美术专业包括珠宝与饰品设计、玻璃与陶瓷艺术设计两个方向。另外还有表演(时尚表演与推广)专业方向。工艺美术专业2019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及表演专业2021年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作品以国际化设计视角和多元化的设计创意理念,充分体现出SIVA成衣设计与艺术创意相融合的教学特色。设计内容上,本届作品中有对东方视觉元素的诠释、民族文化的重构,亦有对仿生设计的思考以及童年梦核的再现等,设计师们通过丰富的材质语言,精致的工艺技术,如皮革湿塑、3D打印、唯美钉珠、创意钩编等,诉说着年轻灵魂对时代的多维注解。潮涌时代,核聚梦想!年轻的作品从生命热力迸发,以炽热灵感,重构着时代新轮廓,描绘着他们对世界的感知与想象,全方位展示了专业在大师领衔、产教融合办学特色下的创新成果。
在人工智能与传统手工艺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针织时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以“经纬共生:AI时代的技艺对话”为主题,完成了一场突破性毕业设计探索。该项目聚焦于中国传统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实践,以针织工艺为桥梁,构建起人机协作的创作新模式,为智能时代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兼具学术价值与实用意义的解决方案。 同学们深度挖掘烫花、竹编等非遗技艺的文化基因,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传统创作边界。通过算法模拟竹编的立体编织逻辑,结合烫金工艺,既保留了竹编的东方韵律,又赋予其适应现代服装的审美;在烫花工艺中,利用3D建模技术将花卉形态转化为动态数字纹样,再通过手工控温熨烫使面料呈现自然浮雕质感,实现机器精度与手工随机性的巧妙平衡。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技艺叠加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 - 最新版,而是在保留手工艺温度感的同时,勾勒出非遗文化传统工艺数字化转型的多元可能。
本届毕业班以“可持续时尚”为核心主题,邀请葛特立与葛特婧教授领衔指导,从文化传承、工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构建了创作体系。
新生代设计师们从多维度展开探索:一些作品以环保理念为出发点,通过面料再造的创新应用呼吁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另一些设计师则从人文艺术的视角提出观点,通过廓形、印花等手法呼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还有些作品以设计师个人的独特经历为灵感,通过符号化的手法再现难忘的回忆。在科技与工艺应用层面,设计师们运用了多材料复合拼接、针织与编织的融合、3D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手工印染工艺、刺绣钉珠工艺等多种手段,展现了面对“未来已来”的科创时代背景下的深入探索与思考,全面展示了由大师赋能、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下的创新成果。
2025届优秀毕业生服装大秀在今年再次亮相上海时装周,体现了“大平台、模块化、项目制、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学校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积极探索数智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模式的创新;不断优化专业的交叉融合,感知科技前沿技术,拓展国际视野,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用人单位三个维度,构建产教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人才培养、作品创作、项目引领和国际平台对接的教育生态环境,把学院建设成为跨界知识的熔炉,产教融合的前沿高地,持续探索培养“数智+艺术”为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